很多人之所以在清明节不辞辛劳地去祭扫亲人,本身也是为了寄托哀思,表达一种怀念的情绪。如果只是“心为行役”,勉强为之,或者只是做给别人看,那还不如不做这些表面文章。
一杯茶、一对烛、一盘果、一封信,收费100元,这样的代客祭祀方式你接受吗?有媒体报道,日前,重庆有陵园推出代客祭祀服务。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主任彭友谊就此认为,代客祭祀值得提倡,其跨时空的特点,弥补了清明节短时间、高密度祭扫集中带来的不便性,既满足了群众缅怀先人,追忆亲人,表达哀思的需求,又体现生态文明环保的特点。
尽管报道并没有直接赞美“代客祭祀”这种祭祖方式,却也表达出明显的肯定倾向。也难怪,又能缓解交通拥堵,又体现生态环保要求,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创意。何况,此举顺带还拓展了社会服务业的边界,增加了陵园的收入。那家陵园的工作人员不是已经说得很明白吗:客人除了写一份信之外,还会买点“特别”的祭品,“消费一般最多在200~300元”。
至此,大致可以明白,文明祭祀也好,环保祭祀也罢,温情脉脉的背后,最终的指向仍是客人的腰包。也即,“代客祭祀”创意再好,也不过是一单生意。既然是生意,则不妨只谈市场供需、服务质量、价格标准,至于情怀、文化啥的,则可以少谈或不谈。
事实上,陵园开展类似服务,或许事先做过市场调研,也会对消费者的心理有一个分析。这也表明,社会上对于代客祭祀服务,想必是确有需求的。然而,祭祀终究是一种文化行为。慎终追远,子孙绵瓞,本来就是传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。不用遮掩,也不必遮掩,那一代一代相继点燃的坟头香火,一直就在那里,也一直是中国人永不熄灭的生命希望。
在祭祀上,“代他人悲伤”的情形从来不是一个问题。丧礼文化经由几千年发育,早就出现所谓“代哭”者、“陪哭”者等。而无论如何“代”,终究是客体,作为当事人,要旨还是在于是否能做到“正心诚意”。只要心有所思、心有所属,则外在的形式往往并不特别重要。很多人之所以在清明节不辞辛劳地去祭扫亲人,本身也是为了寄托哀思,表达一种怀念的情绪。如果只是“心为行役”,勉强为之,或者只是做给别人看,那还不如不做这些表面文章。
如果你相信,你的亲人能够在天国里听到你的声音,则这封信无论是不是你在读,关系并不大。如果你愿意,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表达某种心情,也完全可以采取各种你认为方便的方式。心,不应该被外力裹挟;爱,也不应该附着太多尘埃。文化在其中,文明也在其中。